News&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精彩回顾|肿瘤免疫biomarker转化医学真实世界研究系列论坛(消化道肿瘤)
2021-03-13
【 返回列表 】

2.png

2021年3月13日,由深圳市天梯计划癌症研究院主办,裕策生物协办的“裕”出“真”品|肿瘤免疫biomarker转化医学真实世界研究系列论坛(消化道肿瘤)在裕策生物总部(深圳)顺利举行。以下为此次会议的精彩回顾。

3.jpg
专家一行参观裕策生物展厅

4.jpg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荣欣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肖巍魏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世斌教授、裕策生物市场部总监杨琳分别分享了消化道肿瘤免疫相关biomarker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远红教授为本次大会主席。

5.jpg
裕策生物副总裁兼营销中心负责人袁轶凡为会议主持

6.jpg
裕策生物COO吴东方致欢迎辞

7.jpg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致辞

10.jpg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远红教授致辞 

主题报告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荣欣教授

10.jpg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荣欣教授介绍了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分别介绍了一线单药数据keynote177研究、一线双免疫checkmate142研究二线及后线keynote164研究最新数据。张荣欣教授认为,目前MSI-H还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单药和双免如何选择、是否联合化疗、辅助化疗能否使用等。

张荣欣教授分享了MSS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包括一线新的双免疫药物联合+化疗、二线及后线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二线及后线免疫联合其他靶向药物临床研究数据。张荣欣教授针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未来”总结认为:对于MSI-H人群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需要适应症前移例如进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积累更多数据,也需要寻找更多生物标记物。例如:HLA LOH、TNB等更为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对于MSS人群,一方面需要通过联合治疗的手段提高有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寻找其他biomarker筛选有可能获益的部分人群,目前比较有潜力的biomarker有:pole基因、TNB、免疫微环境相关指标。

主题报告

“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精准biomarker探索”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肖巍魏教授

13.jpg

肖巍魏教授介绍了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已经进入一线,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例如:胃癌、食管癌免疫治疗有效率普遍偏低,结直肠癌中95%以上都是MSS型患者,这部分患者基本上不能从免疫单药中获益。因此急需寻找更多的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肖巍魏教授分别介绍了PD-L1 、MSI、TMB、TNB、HLA LOH、免疫正负相关等指标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进展,同时也指出任何单一的指标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都存在着局限性。例如PD-L1表达受到时空异质性、检测平台、取样时间等影响,TMB只是间接反应肿瘤免疫原性,目前阈值、算法还无法统一。

MSI-H患者虽然在消化道肿瘤中免疫治疗有效率较高,但是这部分人群在临床实践中仅仅占5%。因此,任何单一指标预测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都是不够的,需要多指标综合评估。


热点讨论

14.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世斌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梁晖教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杨清水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京旭教授就“针对非MSI-H 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及相关有效性”、“消化道肿瘤是使用NGS 大panel 多指标检测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免疫用药的必要性”等两个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针对第一个议题,专家们认为对于MSS型患者,不排斥免疫治疗,但是需要谨慎考量其他免疫治疗指标,以及免疫联合治疗或许是更合适的方向;各检测指标的独立性、准确性的验证十分必要。与此同时指标检测的标准化也势在必行,能够简化临床应用这些指标的成本;肿瘤基因检测需要加强向外科的扩展,因为外科具备开展检测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初治时就全面了解肿瘤的分子信息,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肠癌尤其需要尽早关注MMR基因/MSI状态。

针对第二个议题,专家们表示大panel检测的价值很多时候体现在对于医学研究提供支撑,获益的是肿瘤治疗领域,支持进行NGS 大panel 多指标检测,与此同时指标本身的性能需要重视;免疫治疗综合评估不仅需要包括NGS——DNA层面的检测,免疫微环境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显现,冷肿瘤向热肿瘤的转化与免疫治疗疗效紧密相关,微环境状态或许可以建议免疫治疗联合何种方案。

主题报告

“ctDNA检测在肠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世斌教授

17.jpg

杨世斌教授介绍了ctDNA检测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上影响ctDNA释放的因素以及ctDNA检测的平台。杨世斌教授从ctDNA在初诊初治,指导药物方案选择;动态监测,指导药物更换;预测预后,提示病程管理调整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杨世斌教授指出,ctDNA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可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裕策生物的“全裕见”项目可从新辅助治疗前、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前、手术后、辅助治疗过程中、晚期免疫用药前、晚期免疫用药过程中全程管进行监测,覆盖临床诊疗流程,助力肿瘤患者全时病程管理。

主题报告

“裕策生物助力肿瘤免疫诊疗走向精准”

裕策生物市场部总监 杨琳 

19.jpg

杨琳总监指出,目前常用的PD-L1、TMB、MSI等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单独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都存在着局限性与不足,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评估需要综合肿瘤基因组、免疫微环境、系统性标志物、宿主基因组特征等多个纬度才更为精准。裕策生物YuceOne系列的大panel是全球首款以抗肿瘤免疫核心因素肿瘤新生抗原为理念设计的大Panel产品,全面覆盖了影响免疫治疗有效性的三个核心因素(“有可能”——有突变、可识别、能浸润)的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生物标志物,在TMB检测方面获得了三项专利,也成为了中检院TMB标准品协作单位;在TNB检测方面使用裕策生物自主开发的TruNeoTM智能机器学习算法经国际新生抗原筛查联盟(Tumor Epitope SeLection Alliance,简称:TESLA)的考核及验证。在去年,其验证结果也成功发表在了Cell 杂志上,能够更全面可靠的为临床提供诊断服务。

杨琳总监分享了裕策生物以新生抗原为核心的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型生物标志物,例如:HLA LOH、肿瘤基因组综合评估模型、免疫联合化疗的biomarker等生物标志物的开发现状与成果,尤其是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方文峰教授团队合作的ITH预测泛癌种免疫治疗疗效的研究成果也在今年发表在了Molecular Cancer(IF:26)杂志上。

杨琳总监认为,裕策生物目前已经引入了覆盖肿瘤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平台,可以协助临床样本进行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空间原位表达分析、免疫组化分析等,满足临床多样的科研需求。

热点讨论

20.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马宁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何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强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刘建化教授就“现阶段ctDNA 如何与现有临床检测手段相辅相成用于预测疾病复发或者转移”、“TNB、ITH(瘤内异质性)、HLA LOH等新型biomarker 在消化道肿瘤临床应用价值与潜力”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专家们表示,ctDNA检测解决了临床上大部分组织样本获取困难患者的检测问题,此外ctDNA检测对II期、III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及复发监测均有指导价值,可帮助临床医生区分哪些患者需要后续治疗。当然目前这些研究数据大多来自回顾性数据分析,未来需要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同时专家们也指出,ctDNA检测对准确性要求高,尚存在阈值设定、随访跟进、结果解读等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一些新型biomarker不断涌现,并在消化道免疫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价值,例如ITH指标对肿瘤时间、空间异质性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目前临床医生更多关注的是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正负向指标,可以辅助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和监护。在患者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建议进行多项biomarker检测进行综合评估。

会议总结

21.jpg

在会议总结中,关于利用biomarker提升免疫治疗的有效性,陈功教授表示,现有的很多免疫疗效预测的biomarker可能存在交叉的情况。例如MSI-H的人群中大约有74%的TMB-H,理想的情况是找到一个或几个能代表整体的biomarker, 目前来说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此外,关于biomarker筛选的方向,因为免疫治疗起效的独特性,目前寻找的biomarker都不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可以更多关注反映炎症微环境的一些指标。

高远红教授表示对于非MSI-H的CRC人群去常规进行免疫治疗还是需要谨慎对待,据既往的临床案例显示会有一些患者发生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等,对于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控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陈功教授还表示关于ctDNA检测虽然有在临床研究中报道,但是目前ctDNA阳性的定义还是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基于临床疗效划分的ctDNA阳性才是更有临床价值的。此外,对于临床上如何利用ctDNA来辅助临床决策,陈功教授表示目前肠癌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术后高危人群,如果能通过ctDNA区分真正的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辅助化疗的指导可能是更有意义的。再有辅助化疗的的时间,单药还是联合可能也是需要通过ctDNA来进行更加精准化的指导。

【 返回列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