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专家共识 | 《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发布,NGS助力子宫内膜癌精准诊疗新模式
2022-01-04
【 返回列表 】

引言

2021年12月24日,《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在线举办了发布会。该共识由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以及国家病理质控中心联合制定。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异较大,不同预后患者的治疗方案也不同,传统的预后评估方法主要基于患者发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存在难以准确分类、一致性差等情况,会导致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精准医学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和分子遗传特征的理解,基于分子遗传特征的个体化精准治疗,革新了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模式。《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集合了国内数十位权威妇科肿瘤临床专家和病理专家,参考国内外重要的指南,结合最新的科研和临床研究结果,在子宫内膜癌林奇综合征筛查、分子分型检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标志物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推荐并形成专家共识,以指导和规范中国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以下为该共识中推荐的几大核心内容:

一、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林奇综合征筛查

(1)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MMR/MSI状态检测,筛查林奇综合征,可选择活检、刮宫或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1类)。

(2)符合以下任一检测标准时,推荐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及林奇综合征相关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以确诊林奇综合征,检测的基因应包括MMR基因(MLH1、PMS2、MSH2和MSH6)和EPCAM基因,建议选择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1类)。

检测标准:

①任何肿瘤组织检测结果为dMMR或MSI-H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②肿瘤组织筛查结果为pMMR或MSS,但是临床高度可疑林奇综合征的患者;

③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确诊为林奇综合征者;

④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到MMR基因致病性突变但不能明确是否为胚系突变的患者。

(3)推荐对确诊为林奇综合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遗传管理,同时推荐对其直系亲属针对该致病位点进行逐级检测(cascade testing)(1类)。

MMR/MSI状态检测指导子宫内膜癌林奇综合征筛查

二、 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

(1) 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检测样本可选择活检、刮宫或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2A类)。

(2) 在资源有限地区,不能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普遍检测时,对于术后传统临床病理学评估提示不需要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省略POLE基因突变检测,但仍建议进行MMR/MSI状态和p53状态检测(3类)。

(3) 推荐结合POLE基因核酸外切酶结构域突变状态、MMR/MSI状态和p53状态进行分子分型。根据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第5版)分为4种类型:POLE mut、MMRd、p53 abn和NSMP(non-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

分子分型检测内容及方法

(1) POLE mut检测,包括热点突变检测(2A类)或POLE基因核酸外切酶结构域致病突变检测(2B类)。

(2)MMR/MSI状态检测:推荐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或MSI(PCR法或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

p53状态:推荐p53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或TP53基因突变(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进行判断。

分子分型检测方案

(1)基本推荐(经济性):联合POLE基因热点突变检测(Sanger测序)、MMR蛋白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MSI检测(PCR法)和p53蛋白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分子分型(2A类)。

(2)可选推荐(国内检测现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POLE基因突变、MSI状态和TP53基因突变进行分子分型(2B类)。

(3)其他组合选择(各医疗单位可及性):除上述方案之外,推荐能明确POLE基因突变状态、MMR/MSI状态、p53状态的方法组合(3类)。

分子分型的判读顺序

①  首先依据POLE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发生POLE基因致病变异时,则判定为POLE mut;

②  在POLE基因为野生型或发生非致病变异时,再依据MMR/MSI状态进行判断,若为dMMR或MSI-H,则判定为MMRd;

③  若MMR/MSI状态为pMMR或MSS(MSI-L和MSS均归类为MSS)时,进一步依据p53状态进行判断,若p53蛋白表达异常或TP53基因为突变状态,则判定为p53 abn;若p53蛋白表达正常或TP53基因为野生型状态,则判定为NSMP(2A类)。

分子分型推荐检测路径

临床解读:

以TCGA为基础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不依赖组织病理形态的基础上,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及辅助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最值得关注的是POLE超突变的患者,即便组织病理分型看起来恶性程度很高,但是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I-II期的患者,术后随访即可。而p53 abn的患者,即便没有肌层浸润,预后也是比较差的,要进行积极治疗。因此,分子分型可以提升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并可以对高危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辅助治疗的选择进行重要补充,越来越受到妇科肿瘤专家的认可。

理论上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DNA MSI检测(PCR或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应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实际工作中有时候需要互相补充。少数子宫内膜癌病例中肿瘤组织的MMR/MSI状态具有异质性,可能会导致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DNA MSI检测结果不一致。共识建议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医院的检测可及性情况选择免疫组化、高通量测序多种方法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用于预后风险评估和辅助治疗指导,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分类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进行风险分层和指导临床诊疗是今后子宫内膜癌诊疗的方向。

三、 复发或转移子宫内膜癌的生物标志物检测

(1)Ⅲ~Ⅳ期或复发的浆液性子宫内膜癌患者,推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蛋白水平或基因扩增状态,评估抗HER2靶向治疗的机会(2A类)。

(2)推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TMB、NTRK基因融合,以评估免疫治疗或NTRK靶向治疗的机会(2A类)。同时可考虑检测更多的靶点,如PIK3CA、KRAS、AKT1、FBXW7和PTEN等,寻求跨癌种用药适应证及泛癌种临床试验入组机会(3类)。

临床解读:

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TMB、MSI、NTRK融合基因检测,检测样本为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标本(外周血),推荐采用高通量方法进行检测,可同时检测PIK3CA、KRAS、FGFR2重排或融合、AKT1、FBXW7、PTEN等基因突变和ERBB2基因扩增等靶点,寻求跨癌种用药适应证及泛癌种临床试验入组机会的同时,还可进行分子分型。

在常规方案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精确的分子分型和多基因大panel的检测可以为患者寻找到更好的分子标记物,需要强调的是高通量测序平台,FISH、甲基化检测、MLPA检测等多平台多方法的联用,可以更全面地去帮助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结

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要以精准且全面的分子检测作为前提。近年来,肿瘤治疗手段日趋多样化,对于临床医生和分子病理医生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子宫内膜癌的诊疗中,针对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病理分型,需要进行差异化的分子检测。精准筛查、精准分型,并综合考虑各种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未来将造福更多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裕策生物致力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可靠的伴随检测服务,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1、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54基因panel

紧扣NCCN指南及CSCO指南推荐,全面覆盖《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推荐的各项推荐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一站式检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遗传风险评估+靶向/化疗/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初诊初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首选

2、YuceOne(Pro、Plus)系列产品

YuceOne® Pro(1012基因)、YuceOne® Plus(1267基因)系列产品针对子宫内膜癌可进行独立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结果展示及解读,同时涵盖靶向、化疗、免疫用药疗效评估,包括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在内的数十个遗传胚系基因检测,还可进行TMB、HLA LOH及免疫用药正负相关biomarker检测,以及大量的HRR和DDR相关基因(PARP抑制剂疗效评估)——复发或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首选。

【 返回列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