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天梯计划癌症研究院主办,裕策生物协办的第二届胸外科真实世界研究与临床研究交流会顺利召开。以下为此次会议的精彩回顾。
大会主席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兰军教授致辞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军教授致辞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董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玲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汝思教授分别分享了胸外科真实世界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最近进展和发展方向;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兰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军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
主题报告
“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探索之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董明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董明教授分享了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董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评价指标、治疗模式、治疗次序、治疗周期,以及疗效预测指标、目标人群的筛选等方面,介绍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进一步探索寻找更多可以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biomarker,哪个指标更好,是目前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肿瘤免疫相关biomarker的综合评估,对于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更有效的人群筛选及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蔡玲教授
蔡玲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在晚期及多种实体瘤中以及肺癌围手术期中相比于传统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同时也提出了免疫治疗响应人群比例低,超进展,耐药等问题,亟需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筛选获益人群;蔡玲教授从肿瘤基因组、免疫微环境、宿主特征三个角度分享了MSI、TMB、TNB、HLA LOH免疫正负向相关基因,肿瘤免疫微环境,肠道菌群等生物标志物对免疫治疗的预测价值。
蔡玲教授指出,免疫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单一指标都存在着局限与不足。例如,PD-L1检测受到的时空异质性、取样时间、阈值等的影响,TMB在免疫联合化疗中的预测效能可能较低,受到不同的panel、阈值、检测平台的影响,并且TMB只是从突变层面反应免疫原性,评估免疫治疗需要结合多指标,多种检测平台与多组学角度综合评估才能更精准的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汝思教授
张汝思教授分享了一位69岁的食管鳞癌IIIA期患者,在接受了2个周期的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后,效果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病例,用免疫治疗前以及手术组织标本在裕策生物做了多色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免疫治疗前组织内PD-L1表达阳性,且CD4+/CD8+ T细胞及CD163+的M2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并且免疫治疗前后PD-L1表达和CD4+/CD8+ T细胞占比变化明显,分析CD4+/CD8+ 和PD-L1表达水平可能是ESCC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获益的biomarker,大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热点讨论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邓火金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孔嘉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志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健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燕芳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瀛波教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宋长山教授就“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最佳治疗模式和方案”、“免疫治疗药物该如何正确使用”、“如何筛选免疫治疗获益或不获益人群”、 “疗效具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有哪些”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会议总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军教授指出,围手术免疫治疗是未来一直要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希望未来在围手术期免疫治疗以及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兰军教授对各位嘉宾表示感谢,指出免疫治疗虽然起始于晚期肺癌,现已发展到早期,并类比了2003年易瑞沙上市后靶向治疗在外科肺癌治疗中的蓬勃发展,表示免疫治疗在可手术肺癌潜力无限。同时,新辅助免疫治疗还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细分:
首先,对于I-II期这类患者进行新辅助免疫治疗,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将潜在可切除的肿瘤进行降期,而是需要更关注是否能产生更多记忆免疫细胞,为后期微小残留病灶的杀灭做准备,这类患者可能使用免疫单药就能做到;其次,对于局部晚期、IIB、IIIA的肿瘤患者,可能更关注降期,提高生存率,因此需要进一步亚组分析研究;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患者的免疫功能方面,需要将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的患者筛出来不做免疫新辅助治疗,对于免疫炎症型的患者提前筛选出来做免疫新辅助治疗可能更获益,对于那些容易出现超进展的患者提前筛选出来不做新辅助免疫治疗,可能更能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
新辅助免疫治疗刚刚起步,需要结合多种技术从肿瘤基因组、免疫微环境等角度进一步探究新辅助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Copyright©2021
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8839号